整理房間時,在雜亂的書櫃中,找到一張我抄下來的字條,記得,是我的老師的老師,生一場大病時,親手寫的:「眾生不病吾斯病,我病眾生病亦痊;病病唯因真不病,重玄妙法洽天然。」不才暫時解析其中意思:「我生了一場大家不會得的病,今天我生病了,大家的病也就好了;我把我的病當成是病,就因為如此我也就沒有病了,這玄之又玄的微妙法門,使得我保有自然的狀態。」當我生病時,我把我的病當成是病去醫它,這樣子才有機會痊癒,即使它也有可能不會痊癒,但是我的身心靈也正因為是這樣的態度,使得我保有我原來沒有生病時的平靜、豁達及樂觀以對的自然狀態,就長遠的來看,如果大家以後生病了,也能想到我面對生病時的狀態和態度,那大家也就沒病了,又如果我今天是得了罕見的病症,也正因為我的態度,使得往後有人得了這種罕見的病,因為有了案例和經驗,那大家也就沒病了。久病成良醫,就是這個道理了,不把病當成病來醫,就很容易要人命了。
又讓我聯想到,「知不知,尚矣;不知知,病也。聖人不病,以其病病。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」這是大家常常犯的錯,包括我也是,致使自己沒進步啊!知道而自以為不知道,這是最好的,怕是怕明明不知道,卻還自以為知道,這是大家常常犯的錯啊!聖人不是指那種偉大情操的人,而是指能常自省自查的人,在道家思想中,更可以說是悟道之人,有時聖人在老子的眼中,是道的統治者。聖人因為以自己的缺點為缺點,所以才沒有缺點,所以才能保持在「知不知」的狀態,所以才能一直的進步再進步。問題又來了,「知不知」可以解釋成「知道而自以為不知道」和「知道自己不知道」,但兩者是不一樣的哦!
當年蘇格拉底的弟子去找阿波羅神,問說:「神啊,雅典人裡誰最聰明?」阿波羅神回答說:「最聰明的雅典人,當然是蘇格拉底!」蘇格拉底知道了之後,也覺得奇怪,怎麼會說我是最聰明的呢!於是開始去訪問各界名人,看是否能洞之所以,最後蘇格拉底明白了,說:「為什麼神會說他是最聰明的人呢?因為在所有的人裡面,就只有我一個人一無所知。」這句話實震憾古今啊!是蘇格拉底的自知之明啊!
也就是說,蘇格拉底說自己一無所知,就是「知道自己不知道」,可是一個人怎麼可能毫無自知呢?所以「知道自己不知道」只是一個出發點,一個自知之明、自省自查的出發點,最好的體現則是在「知道而自以為不知道」,所以才會說「知不知,尚矣」。
再延伸,當自己犯了「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」的錯誤時,就是病的開始,就是因果的開始。
時常會自以為…時,其實那就是無知的開始,書讀的愈多的人,閱歷愈豐富的人,愈要懂得「知道而自以為不知道」,愈要懂得零的開始,才不致於畫地自限,才不淪於無知的因果的開始。有次,美髮工會理事長葉長興先生,在一次談話聚會中問我,讀了什麼什麼,讀完了還可以讀什麼?有沒有什麼建議?我當時笑笑地說不知道。我當時在想,讀那麼多你到底讀懂了沒有?有時我還蠻同情念企業管理系的人,什麼都讀,就是不精,卻常常流於「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」的毛病,然後出了社會沒法跟人競爭,最後不務正業,轉換跑道的人一堆,時代不一樣了,因為現在那有那麼多公司成立在那讓你來管?企業管理就不是管理公司罷了。我欣賞書讀得很慢,量又不多,卻又很精卻又謙虛的人。比方說,在網路上看到一些知名作家的部落格的留言,寫著:「××教授你好,你的書我都讀過了,你有沒有什麼建議再讀什麼呢?」我當下的想法又是:「讀那麼多,你到底讀懂了沒有?」讀完一家學說,你想再去讀另一家學說前,是不是應該把當下所學,去應用去實踐,不斷重複的去印證自己所學後,再去讀另一家學說,才能去比對,才能學得精學得深學得專吧!又不是讀哲學的人,讀那麼多書是為了自己的研究,但我們只是普通人,所讀的、所學的,是對自己有用的,繼而造福周圍的人的,不是拿來研究的啊!
扯遠了,再拉回來,當自己犯了「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」的錯誤時,就是病的開始,就是因果的開始。把缺點當作缺點,把錯誤當作錯誤,自然會設法避開或者加以改善。問題是一般人並不認為「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」是一種毛病,所以終生帶著這種毛病,太過主觀、帶有成見,不容易認可別人的想法,連我也不例外。打開電視看到某些人在談話時,我馬上轉換頻道,因為覺得他講的話很沒道理;事實上多聽幾次會發現,他也有他的理由。不過,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立場,對自己有利的話才苟同。同樣一件事,往往只看到對自己有利的一面,然後專從負面去批評別人,而別人也採取同樣的方式來對付你,甚至有心人更會從旁利用自己的這個毛病的弱點,搞到最後大家都很辛苦,天下也難免混亂,不平靜啊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0 意見:
張貼留言
謝謝您的留言,留言時請註名留言者姓名,這樣,我才會知道你速隨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