價值觀

任何人事物一旦有了標準,就有了相對的價值觀,這價值觀永遠比不完,然而這仰賴趨勢啊!
常聽人說自然就是美,只要是人,就是美,那個人不自然呢?這就是為美訂了標準!既然自然就是美,那幹麻用化妝品?於是又改說健康就是美,那病人就不美?因為不健康?!
當然,一定有人一定有意見,但,我強調的,不過是提到有想到無,提到無想到有,以前有現在無,以前無現在有,有無相生,只談無或有,是沒意義的,就好比要拿两張桌子才能比較出誰長誰短誰圓誰方,這才有意義啊!
所有的價值觀都是相對的,永遠比不完。相對不是不好,只是無謂的困擾自己罷了,繼而迷失了原本的自我。最好的方式就是什麼都ok!
葛老師,高哉!妙哉!遠哉!近哉!很清楚知道且実踐,一切的一切現象,只不過是往之於道,又返之於道罷了,於是無心於為,所以順其自然,於是不言之教,所以自由發展。
Read more

老子。自家人。鏡子



《老子》其是一本解的,其關鍵在一「道」字。「道」的概念代表兩種:第一叫做存性;第二叫做超越性。「道」的存性,是指有任何西可以離開「道」而存在,世界離開「道」,任何事物都不存在,更不要說維持了,因「道生物」,一例外;另一方面,物再如何化,或消失或增加,「道」全不,不受到影就是「道」的超越性。
書裡兩個關鍵詞,一是「道」,一是「人」。書中所說的人」儒家孔子的「人」不同,道家的「人」是指悟「道」者,能夠體會「知」,能「行」,以「道」作立身世的原。儒家是身先天下者,百姓福利者,皆可以人」。
那麼,「道」有什麼的作用呢?「道」的作用就是不回到它的本身。宇宙物只有「道」,「道」孕育物,物不能離開「道」,就叫做「返」——回到它自己本身。「道」是最根本的,人裡面有人,人作示范,而且《老子》裡的「人」、「有道者」、「我」、「吾」四個詞,指的是同一位主。其中「人」一最多,全共有二十四章出現這個詞;第二個詞是「有道者」,就是有「道」有「德」之人,能知、能行「道」的人;第三就是「我」;第四個詞是「吾」。個詞,共占了四十章——全的一半,可知它的分量了。話說,《老子》整部裡面到「人」、「有道者」、「我」、「吾」概念是相通的,只是使用不一而已。
很多人認為《老子》喜歡講對論,我不太喜「相對論這個詞,因為這是物理的名,是因斯坦的利。我比以「相對觀之,「」是指念,相才能人掌握,譬如,「善」,不能不知道「」;「高」,有「低」,哪的「高」呢?」,有「短」,又何」呢所有念都因,才能被人了解、掌握,這種是相反相成的,需要配合。然后每樣東西又回到它的根源去,像四季輪轉一般,春夏秋冬之后,接着又是春夏秋冬,它是回,不,最后再回到「道」裡面去。「道」而,又回于「道」,就需要先掌握住兩個,一是「道」,一是「人」。
詮釋老子學說的著述很多,《子》、《非子》便是其中之一。《子》裡常引用老子的,而我喜歡把《子》里引用到《老子》的句子,邊研讀邊照。
幾個著名的注解。
譬如《河上公》,是朝的《老子》注解,「河上公」不是人名,而是指河上一位老先生《老子》的注解,偏向生方面,道教,常把它考。
接着就是王弼的注解,是最有名的版本。
然后是唐玄宗的注解,唐朝皇帝姓李,於是他就把老子作自家人。
宋朝的王安石、蘇轍、朱熹等人都是哲家,表心得,《老子》都加以注解。
強調的是,《老子》似乎是一面子,人們總能借它照自己的相;至於老子本身有什麼用意,不得清楚。


Read more

好一個一郎

今天,帶DADA去找師姑問事,不太想上去,叫DADA自己上去,我在山下椅子上等,從18:49坐…然後打坐休息…,突然一個東西撲上來…哈,原來是一郎…整個就噴淚啦!突然發現牠的身體…很香…,看一看時間…哇咧!20:17…也太久了吧!!!!就這樣等到了21:19分!!!

當然,這期間想了很多事…不想提了。

Read more
 

吉利事務所 Design by Insight © 20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