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師父



致師父:
天運歲次癸巳年六月十五日,因緣際會下,拜地藏王菩薩為師,師父也賜我一個法號叫悟仁,悟仁這兩個字,取得真是好,取得真是妙,然而,這看似簡單的兩個字,卻悟得辛苦,悟了整整半年了,就在癸巳年十二月十五日晚上回天山佬母娘的洞裡打坐睡覺前,師姑要我把每個殿的內爐上五號香柱後再入洞,上完香後,直視天山殿內爐,跪在地上,盯著香柱發了個呆,似乎有什麼在腦海中打轉,想到小黑師兄說的「悟仁之人,悟人之仁」,又想到這半年來的點滴,以及和師兄姐間的同修,以及師姑說的話,又想到師父說的詩文,又想到這麼多年來的自己、家人、同學、朋友和周遭的不如意的人事物…,回洞裡打坐到三、四點才睡,隔天上班時,因為大嫂的一封訊息,突然悟到了些事兒,悟仁這兩字,真的不簡單,對我的想法和意識有了重大的改變和體悟。

假設,5年後我拿著香在師父面前,問祂:「師父,這多年來,我的道、理、命、心、願、情及緣,還真不真?」,那麼5年前的現在,就該是一切皆為真,這人世間本就如夢幻泡影,秉持著真,一步一腳印的走下去,我思,故我在,那麼5年後的問題就解開了,這也是悟仁。

假設,5年後我拿著香在師父面前,問祂:「師父,我還有像以前學技術時那樣的純真嗎?我還有像以前修行時認真嗎?我還有像以前唱歌時天真嗎?」,那麼5年前的現在,就該明道精進,明白自身之道才能精進對的方向,專求於身外之道,恐越精進愈迷真而不自知,這也是悟仁。

假設,5年後我拿著香在師父面前,問祂:「師父,徒兒有從新手到老手嗎?有從知道到做到嗎?有從脾氣到道氣嗎?有從埋怨到感恩嗎?有從殘仁到仁慈嗎?有從悲觀到樂觀嗎?有從固執到隨喜嗎?有從自私到布施嗎?」,那麼5年前的現在,就該將性修得有慈悲,有智慧才能清淨,將心修得有理性,有感性才能清明,將身修得有健康,有作為才能清高,這也是悟仁。

假設,5年後我拿著香在師父面前,問祂:「師父,道是怎麼修?」,那麼5年前的現在,就該意識到,不可在逆境時沒心情修,不可在順境時忘記修,不可在考驗時困難修,不可在經濟不景時沒空修,不可在有問題時加減修,這和上天交換條件的心態,又怎麼體悟呢!修,要專注,要無我↑為我↓,要捨得↑貪得↓,修,不是只是一昧地在考慮適合什麼樣的責任,不是只是一昧地在選擇適合什麼樣的環境,不是只是一昧地在計較適合什麼樣的老闆,不是只是一昧地在八卦跟誰合不合,而是要「配合」,有配合才能收圓,有配合才能一貫,有配合才能並濟,這也是悟仁。

假設,5年後我拿著香在師父面前,問祂:「師父,我現在還是時進時退怎麼辦?我現在還是半功半罪怎麼辦?我現在還是怨這怨那怎麼辦?我現在還是說這說那的怎麼辦?我現在還是得過且過怎麼辦?我現在還是無所拓展怎麼辦?我現在還是沒有把握怎麼辦?我現在還是一樣執著怎麼辦?…」,那麼5年前的現在,就該了解到,那有怎麼辦?不就看著辦嗎!我可以隨心所欲,但處事要隨遇而安,我可以固執己見,但處事要溝通雙全,途的順利是累積經驗而來,心的不變是累積學習而來,範的長存是累積德行而來,場的安穩是累積精神而來,這也是悟仁。

假設,5年後我拿著香在師父面前,問祂:「師父,我現在只知淨手不知淨心,只知執禮不知莊嚴,只知發心不知苦心,只知修道不知隨道,只知負責不知犧牲,只知慈悲不知喜捨…」,那麼5年前的現在,怎麼可以不知不覺,怎麼可以一知半解,要知道,多少的因緣際會造就現在的根基,多少的根基造就現在的機會,多少的機會造就現在的參與,多少的參與造就現在的一份,多少的一份造就現在的體會,多少的體會造就現在的發心,多少的發心造就現在的道氣,多少的道氣造就現在的力量,是夢想偉大,還是過程精彩重要!這也是悟仁。

假設,5年後我拿著香在師父面前,問祂:「師父,徒兒再精進行不行?更明理行不行?敢承擔行不行?多放下行不行?改脾氣行不行?有遠見行不行?走出去行不行?…」,那麼5年前的現在,就該知道,怎麼可以因為一點考驗就不行了!怎麼可以因為一點壓力就不行了!怎麼可以因為一點委屈就不行了!怎麼可以因為一點苦難就不行了!這也是悟仁。

假設,5年後我拿著香在師父面前,問祂:「師父,徒兒錢要賺,心要不要修?工要做,道要不要修?功要立,緣要不要廣?道要安,德要不要培?事要成,意要不要同?罪要消,願要不要立?行要遠,路要不要舖?家要大,人要不要合?」,那麼5年前的現在,就該知道,該講的都講了,該聽的都聽了,該做的都做了,該有的都有了,該考的都考了,該在的都在了,該應的都應了,該得的都得了,就看自己要不要而已了,要不要再學習?要不要再積極?要不要再繼續?要不要珍惜?珍惜這深厚的根基,珍惜這因緣走下去,珍惜師長的帶領,珍惜真理的啟迪,珍惜健康的身體,珍惜責任能負起,珍惜機會能出力,珍惜和善作歸依。要專心學習,不怕沒有機會給與,要專心付出,不怕沒有感應回收,要專心負責,不怕沒有因緣成就,要專心做事,不怕沒有萬丈高樓。這也是悟仁。

悟仁,可大可小,可簡可繁。在宮廟裡及在社會上,都是一樣的道場啊!過去的我,跟大家說聲對不起,現在的我,已重生,專注於現在,專注於未來。師父,徒兒不才,粗略悟到這不簡單的一點,請師父教誨。


 












悟仁

中華民國一○三年一月十七日星期五
Read more

尾牙解放夜

Read more

紅酒

Read more

彈回來的球

Read more

新年到

Read more

知行合一

智慧,是汲取經驗來的,可以是前人,可以是長者,也可以是自己;智慧俗稱認知,人的慾望和行為正確與否,全賴認知是否正確,這是不是叫做知行合一呢?
大致上來說,"知"有三個層次:
第一層是懂得去區別,這一層是較粗糙的,帶來的欲和行也較多爭議,利與害看得較重。
第二層是懂得避難,這比較傾向"厚黑學",看準目標,看似不傷害的前提下,達到目標。
第三層是懂得從結果看事情,這層庅當是師姑要我看事要"明"的層次,因為明,所以煩惱較少、生活行事較能趨吉避兇,然而也正因為明,所以能胸襟大、順應自然,使得證得的道、悟得的道能夠持久續航力,終身不殆。
Read more

萬萬不可

像我们凡人,能不計較、不竊取、不作亂嗎?在抱怨的同時,能想到自己也在做同樣的事嗎?其实是可以的,但実际上卻沒有,我们的心思岀了問題,我们所想的也岀了問題,我们已经正岀軌到偏離正軌的路上而不自知,當自己不認同一個環境一個團體時,你可以选择沈默,但絕不能搬弄是非混淆視廳誏人認同,萬萬不可阿!
Read more

團體裡,什么人都有

團體裡,什么人都有,不管你喜不喜歡,就是都有,但不能批评别人道人是非,更不可以一有机会就窮追猛打,不厚道。適當的教育是必要的,非倚老賣老。
Read more

重視禮數了沒?不要吧!



人生,本來就是選擇的過程,這個不行就選那個,那個不行就選回上一個;有的人選擇什麼都不做,有的人追求自我,有的人屈膝彎腰,有的人堅持對與錯,有的人要他人順從,這種希冀他人順從的人就是重禮的人。

說到禮,就不得不提儒家孔老夫子了,儒家主張「人性本善」,我不能接受,因為儒家強調教育,強調教育就表示人的本性不太理想,需要好好教導。道家反對教育,反而有可能主張「人性本善」,這也是某些日本學者的意見。儒家如果講「人性本善」,很多論述便顯得格格不入。比方說,既然強調教育,而人性本善,還需要教什麼呢?教做壞事嗎?如果要教人行善,就表示本來的善不夠善, 所以才又提出中庸之道,讓儒家的論點更趨於完整。人生本來就是選擇的過程,重視禮,於是社會才不得不開始建構起來,而這個社會需要法治,若這個社會的產生是健康的幹麻還要法治?但不能否定禮,前面說了,這只不過是人生選擇的過程。

因此,禮的出現,就是社會建構起來的開始,在這種因禮而生的社會裡,制度也好,規則也好,只能勉強維持秩序,稍不注意,就會出現各種亂象;人與人的相處中,較多澆薄的情感,而看到他人出糗就幸災樂禍,這就是澆薄;人們有了淪於表面形式的基本禮數儀態、排場…,人與人相處,表面上禮節都做到了,內心卻沒有真摯的情感,這就是不忠不信,這就是刻薄,就是不厚道,就是虛偽,而虛偽到了極致時,就是動物本性般的野蠻,怎麼樣的野蠻呢?比如說,有人跟你說應該怎樣怎樣,不應該怎樣不怎樣,你卻不聽不照著他說的去做,不順從他的意思,換來的就是不爽、幹瞧,再不然就是動刀動舞,何必呢!

有沒有有所感觸呢?是的,沒錯,這樣子的社會,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,這只不過是人生選擇的過程,跳脫出來,別再一直愚昧下去,別使得究竟真實愈離愈遠啊!


Read more
 

吉利事務所 Design by Insight © 2009